「律己以嚴待人以寬。」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看法。

作者: nickname-smc-801075 最後更新: 30/05/2020

《格言聯壁.接物類》中提到:「待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待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這句名句的意思就是對待自己,要從沒有過失中盡量發現過失;對待別人,即使其甚多過錯,也要盡量從中尋找其可取之處。那麼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呢?只要我們在對待自己方面要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便可以加以改善,做到最好,用以自勵。而對於别人則要心胸廣闊和有胸襟,包容和體諒別人的過錯,多發現對方的優點,加以鼓勵。

  因此「律己以嚴,待人以寬」實在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態度。

  為自己訂立嚴厲的標準可以令自己培養到自律的精神。在東晉時期,祖逖在年輕時便很有抱負,他期望有一天他可以成為國家的棟樑,為國家效力。他有空的時候便經常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每一次都慷慨激昂,滿懷義憤。之後他還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不同知識,最後令學問大有長進。有一次,祖逖聽到公雞的鳴叫並起床了,他邀請劉琨以後聽見雞鳴叫也起床練劍。於是他們每一天聽到雞叫就起床練劍,從不間斷。最後經過不斷的刻苦練習和勤奮,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成為棟樑之才的理想。而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顧並、冀、幽三州的軍事。這就是著名的聞雞起舞故事,至今也深深地鼓勵青年人努力工作和學習。劉琨和祖逖有這樣的成就難道不是歸咎於他們的自律和律己以嚴嗎?

相反,若是我們不律己以嚴,發現自己的過錯而不改過的話,就會容易造成彌天大錯。在明初時,胡惟庸案被殺者就有三萬人之多,其中有二十多名為功臣,其後的藍玉案牽連被殺者也有一萬五千人,不少元勳宿將也被牽連。巜廿二史劄記》中指:「明太祖用嚴苛的律法控馭臣下,他們稍有觸犯律令,極刑即隨之而來。當時京師官吏每天早上上朝前,必與妻子話則,及至黃昏能無事歸家,則為又能活多一日而慶賀。」其後明太祖為了提高君主的權威,對大臣極盡羞辱,朝臣覲見必須要「跪對」。奏對忤旨的大臣就要受「廷杖」,不少大臣被當廷杖死。太祖還會對大臣的奏章斷章取義,每當懷疑臣下有譏刺之意還是說他壞話之意,他就會施以極刑,例如文字獄、剝皮實草,使朝中大臣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因此官員大多因循苟且,為了明哲保身而不敢諫諍君主,只知道揣摩上意,阿諛奉承,使士風衰靡,暮氣日深。那麼這樣的君主專權能有利國家發展嗎?答案自然不是。

因此若果我們律己以寛的話,就會知錯不改,造成彌天大錯,害己害人。

那麼我們怎樣才可以做到「律己以嚴」呢?毛澤東:「人類要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地增長。」答案就是要為自己定立目標刻苦訓練了。又以聞雞起舞作例子,祖逖和劉琨希望成為國家棟樑,因此他們刻苦學習及每天早上聽到公雞鳴叫後便馬上起床練劍,最後經過一段日子之後,他們便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所以只要我們為自己定立目標及刻苦訓練,便可以做到律己以嚴了。

在待人以寬方面,巜三國志·蜀志》提到:「 苟得其人,雖仇必舉;苟非其人,雖親不授。」,而唐太宗便正正做到這一點。唐太宗選賢任能,用人唯才,不計恩怨和出身,令貞觀一朝人才濟濟。羣臣中有太宗的親戚,故友,亦有太宗之前的仇敵,他們只要有才幹,都可以做到重用。例如太宗任用善於策劃的房玄齡,果敢決斷的杜如晦為宰相,重用敢言直諫的魏徵、王珪為諫官,又派遣驍勇善戰的李靖、李勣、尉遲敬德為將軍。唐太宗曾說:「若無才能,雖親不用,如有才幹,雖仇不棄。」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和待人以寬,歷來深受歷史學家讚賞,也為唐朝盛世奠定了穩定的基調,史稱「貞觀之治」。

其實不只是皇帝,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要待人以寬。《戰國策.燕策》中提到:「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性。」意思就是古時候的君子,即使斷絕了交情也不會對對方口出惡言。我們要待人寬容,不出惡言,包容和指出別人的過錯才是真正的待人之道。只想想看,若果我們發現了別人的過錯,並加以批評,難道不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嗎?真正的朋友,是會體諒朋友的心情,委婉地說出他的過錯,並讓他加以改善的。

由此可見,「律己以嚴待人以寬」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態度。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