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總有不少事情待解決、不少問題待解答。有人說,做這些決定前要三思而後行,考慮清楚後才付諸行動;也有人說,三思會令人優柔寡斷,不能果斷地下決定。兩個截然不同的意見中,究竟誰對誰錯?還是,根本無分對錯?
三思而後行,可以避免一時衝動下了錯誤的決定。古有關於下棋的比喻:人生就像下棋 ,「一子錯,滿盤皆落索」。一時衝動走錯一步便會滿盤皆輸,後果不堪設想。要避免衝動,「三思而後行」無疑是有效的做法。每決定一件事前,先考慮後果及對別人的影響,可以減低出錯的風險。另外,考慮周到後才做事也可以讓自己更有信心及把握。在三思後,我們已經衡量了風險,對做事有機會遇到的難關已經有所理解,當真正遇到這些難關時便不會措手不及,可以冷靜地面對、沈著地應付。
可是,三思而後行的確能使人優柔寡斷。在考慮應否行動時,有些人會愈想愈擔心,連一些發生機會極微的事情也擔心,杞人憂天,令自己充滿疑慮,不敢行動。縱使你已經作出詳細的思考及周到的考慮,但若始終沒有付諸實行,之前的準備亦時徒然。在電影「阿金正傳」中,男主角阿金是個十分衝動的人。他一渴望做某件事便會立即去做,結果他在每一個行業都獲得成功。雖然他的成功未必與他的衝動有直接的關係,但試想想,倘若他只是一日到黑只在想「要不要做」,他能夠取得成功嗎?恐怕不能吧。
其實,無論三思與否,總有優劣之處。就像人生許多其他事一樣,凡事不能極端,應盡力取得平衡。我們應該在做事前三思,但不應過分擔心有可能發生的事,在考慮清楚後就行動吧!不要太擔心仍未發生的事。
在生活中,有些事情是值得三思的,而有些則不然。當一個決定是關於其他人的時候,我們尤其要小心考慮,不能衝動決定,以免影響其他人的一生。而且,在思考一件事的時候,不應只想到自己。這並不代表你應該聽取所有人的意見,只是考慮後果時要想到可能對別人的影響,而不只是對於自己的利益。然而,當你思考的時候,不要被其他人的意見影響,只需相信自己的判斷即可。
「三思而後行」中,「三思」固然重要,但「後行」也同樣重要。單想不做,是毫無用處的,我們不能只重視思考的部分而忽略行動的部分。這並不是鼓勵「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是考慮周詳後,我們要下定決心去做才能成功。
那麼,我們該如何取得「三思」和「後行」之間的平衡呢?孔子曾有兩個弟子子路和冉有。孔子對子路說,凡事應考慮清楚才可做,卻對冉有說凡事無需考慮,儘管去做便可。原來子路平日為人十分衝動,凡事不經考慮便直接去做;相反冉有則十分慢熱,處事優柔寡斷。對於不同性格的人,孔子給予的建議是不同的。
由此可見,應否三思並無絕對的應或否。而儘管我們無法親自想孔子討教,我們都應該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處事風格,再加以改善。「三思」可以是一個人成功的因素,但也可以是另一個人失敗的兇手,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也是同樣道理。
「三思而後行」本是中性,有好有壞,而對於自己適用與否則因人而異,留待大家自己瞭解自己的性格後再自行判斷此方式是否適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