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看似不切實際,其實很有意義

作者: Fafa小鵝 最後更新: 29/05/2023

  談及夢想,許多人總要笑話一番,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的。原因為何?大抵是「夢」和「想」兩個字給人太多迷惑。「夢」,是我們沉睡時,腦海替我們編織的故事;「想」,則是腦袋進行想像的活動。這些詞句都予人一種虛幻感,因此,人們也就覺得夢想只是單純空談。又或者,一些苦笑不言的人,覺得這是難實現的,現實生活中,根本沒有那麽多幸運兒,可以真正隨自己心意做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夢想在他們看來,觸不可及。然而事實真正如此嗎?

  你可曾聽聞過嫦娥奔月的故事?這是中國代代相傳的一則傳統神話。古時人民在地上仰望這高掛天上的白玉盤,對夜夜升起的明月滿是好奇,也無比嚮往。但那時要登於天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所以他們便幻想出了「嫦娥」這樣一位人物,替他們踏上了充滿神秘色彩的月球。而「嫦娥奔月」這則故事,也寄託了古人對於月亮與登月的憧憬。時至今日,登天已不再是神仙的專屬,我們人類也可觸及從前只得遠望的星際了。我國進行的探月工程中,衛星系外便以「嫦娥」命名,象徵中華民族祖祖輩輩奔月夢想的實現。除此之外,還有「羲和逐日」的衛星、「天宮遨遊」的空間站、「蛟龍探海」的潛水器……這些科技的取名由來,都寓意着那些曾經不切實際的夢想,在現代被一一實現。由此可見,夢想也並非無法達成的幻想而已。

  說到底,究竟什麽叫「不切實際」?只要不切合現實,那便是荒謬之談嗎?要知道,在上千年前,人類仍依靠燭火點亮黑暗時,未曾想過有朝一日可以按下電開關照明;人類藉飛鴿大雁傳遞思念之時,未曾想過遙遠的未來,只需一個按鍵即可讓對方知曉心意。若果人人都只規限在現實裏談論未來,那麽就不會有創新,也就沒有電燈的出現,沒有摩天大樓取代茅草小屋,更沒有火箭穿越星際。

  如今的每個存在,都是由過去大大小小的「不切實際」組織而成的。而我們所正在奮鬥的,也在一點點拼湊、譜寫着我們眼中的「不切實際」。因此夢想並不是異想天開,而是等待磚塊填滿的建築框架;是可以長成參天大樹、開花結果的一顆泥土下的種子。正所謂「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實現與否,只是事在人為而已。

  夢想,更是一個讓人奮鬥下去的信念。因為有夢想,才會清楚自己所做一切的目的;才有勇氣去挑戰困難;才能夠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有所回報;才有力去做好每一件事。

  很不幸地,我曾陷入過一陣很迷茫的狀態。那時我因不自信而丟失了夢想,在迷霧中摸不清方向,找不着路。我只知道,走下去是一定沒有錯的,但一直盲目地用雙腿走,怎麽知道是否在距離心儀之地更進一步?怎麽知道有沒有走錯?又或者,實際上是在原地踏步呢?這種投入卻毫無反饋的狀態是令人痛苦的,也讓人喪失掉了堅定走下去的勇氣。漸漸地,我耗盡了熱情,沒有動力再去完成我所認為的「好事」了。而我的另一位朋友,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麽,更有着明確的目標。他知道做什麽是有幫助的、什麽措舉是無益的,他也會為了實現理想,懷着強大的意志力,竭盡所能地去做有利的事情。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夢想」給予人強大的精神力量。他讓我相信夢想是予人希望的,一個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也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座指明燈塔,一陣永遠在背後推動前進的風。

  古今中外,亦不乏體現夢想意義的例子。為人熟知的音樂家貝多芬先生曾在追夢路上遇到巨大的絆腳石——雙耳失聰。但他並未因此斷送自己的音樂生涯,而是憑着對音樂夢想的熱愛,堅持創作,最終也完成了許多影響後世深遠的作品。再提到梵高,他生前並未受人賞識,一生艱苦困難,但繪畫之夢,卻成為他心中的燭火,支撐他投身熱愛的事業,做自己喜歡的事。可以見得夢想,是人活着的盼頭,是人前進的動力,更是人對生活持有積極態度的支撐。因為未曾實現,所以促使我們努力實現,這便是夢想的意義。

  總括而言,夢想與努力,是相輔相成的。因為有夢想,所以努力;因為努力,所以實現夢想。這是一種良性循環,鼓舞人建立更好的自我。因此,夢想看似不切實際,其實充滿着意義。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