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

作者: LittleThomas 最後更新: 26/06/2023
學校名稱: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
學生姓名:5D孫啟畯
 
書名:中國文化導論
作者:林啟彥、黃嫣梨
出版社: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中國文化導論》全面和深入地探討了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道、墨、法及佛學對社會的重大影響和其文化價值。其中儒學的仁、義、禮、智分析最為精闢,令我領悟到其文化精神,及反思儒學在現今社會的影響,以下將會深入探討這兩項。
 
        首先,就重人文精神相關的文化元素,在人文思想特質中指其精神以人為主體,重視內在生命的道德。這強調人的道德意識,亦即儒學的本心。這四端是人與生俱來的,也是讓我們異於禽獸,而重人正正是要重視人的尊嚴與價值,追求君子的品性,因為人人都可以通過修身養性、日臻至善,因而荀子謂「塗之人可為禹」。此外,人文精神講求自強,不借助鬼神之力,人能憑一己之力成就生命價值,所以「我欲仁,斯仁至矣!」,這就是道德的自覺。
 
        我認為現今香港社會仍體現出人文精神。第一,普遍人仍講求惻隱之心,像設立關愛座、幫助弱勢社群,這類仁德依然是社會喜聞樂見的,證明了大眾是具有惻隱之心,而堅持善端、持有不忍人之心正正是對於道德品性的追求。第二,社會整體具備義的品性,社會整體秩序有條、安定守規,正正是人們行為都符合正道,不會捨義取利,不會無所不用其極,做出作奸犯科、搶劫偷竊之事, 且社會會抨擊此等喪盡天良之事,這皆是堅守正道的表現。
 
        其次, 就重親情文化而言,從古開始,中國家族制度的特色是數代同堂,這種一家團結、有深厚親子之情的方式更被譽為優美家風,例如唐朝「九世同居」,而且注重「慎終追遠」的觀念會崇拜祖先,顯示了中國固不忘本、報德的觀念。這種大愛、愛屋及烏的文化亦與儒學必不可分。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同社會講求社會的愛與關懷,親人之間的愛便是仁的第一步。
 
        現今來說,我認為香港仍蘊藏這種文化。看看新年親朋戚友的走訪的廣泛度就可見香港依舊着重這份親情,他們透過節日團聚、祝福去維繫感情。不單是親人,街上的路人遇見了,他們也會叫一聲「叔叔姨姨,新年好!」這是把社會的所有人都視為親人的一種關懷體貼之心,可見重情、仁愛這一價值深深烙印在香港人心中。
 
        再談談「孝」,孝的觀念一直在中國傳統社會有重要地位,為何?其實也不免受儒家思想影響,孔子以「愛人」釋仁,孟子也用「孝弟」規定仁,「孝弟」成了最根本的道德觀念,加上養兒防老是中國農業社會的最大保障,血緣關係及其關係維繫成了極為重視的一環,但何謂孝?難道父要子死,子不死,是謂不孝?從現代法治看「子為父隱」一事,父親犯罪而兒子不去揭發,豈不是陷父於不義?可見孝並非千依百順,否則和愚孝有什麼分別?荀子亦鼓勵兒女依從正道而行。孝這觀念深深影響著香港社會,例如清明掃墓就可看出香港人存有敬祖孝親、慎終追遠的精神。這種飲水思源、不忘本的家族思想蘊涵濃厚的孝。
 
        最後,中國亦看重禮這一文化,禮乃人之大端,用以節制感情。若將感情率直表現, 反倒淪為禽獸,因此要修身踐言、克己復禮,但反觀現今香港社會,禮這精神彷彿被曲解, 例如新年送禮、祝福也淪為討利是,甚有「節日商品化」的趨勢,但最重要的是禮必須發自內心的仁,合乎義的行為規範,才可以彰顯意義價值。倘若人們送禮是為了面子,而非內在愛心的涵蘊、充溢,那禮不過是空洞、虛偽的儀文。假如我們過於重視這些面子、人情,便會引至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隔閡,變成表面無違而外裡不一的虛偽形式主義,這與孔子望以禮恢復社會秩序,創建大同社會豈不是分道揚鑣、背道而馳?
(1349字)
作者簡介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