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加強寫作能力:)
漫遊吉澳
蠟燭在被點燃的一刻,生命便開始進入倒數,它燃燒了自己,只為帶出一點的光芒。只喜錦上添花,誰肯雪中送炭?不斷變遷的社會,不斷變淡的人情味,或許會把吉澳居民的一點真善亦一併帶走……
下船,踏上碼頭。頭頂是一片蔚藍的天空。「難得公司終於讓我放假,乾嘛帶我來這裏?」一心拖着不耐煩的我走着。走進吉路大街的漁民邨,映入眼簾的是林立在兩旁的廢屋。事實是,這是居民居住的房子。屋子裏老鼠蟑螂滿地爬,混凝土經過歲月的侵蝕,已逐漸剝落。我皺着眉頭,只想趕快逃離。
一位中年女人從我身旁擦過,撞到了我的肩膊。「鄉巴佬。」她無視我的譏諷,拖着身子慢條斯理的走,跨過我,扶起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瘦骨如柴的老伯伯。女人黑黃的臉上佈滿皺紋,身材勻稱,卻穿着不合襯的衣服。他倆走進一間破舊的房子,屋內只有張破爛的舊木床,昏暗潮濕,天花板上的裂痕已延身到雕花的門窗。
「嘔!」老伯伯把嘔吐物全吐在了女人不合襯的衣服上。認為女人會把老伯伯一把推開的我,卻看到意想不到的情況。「你沒事吧?」她一臉擔心的神情,使我的臉紅了幾分。他們明明素不相識,為何要對陌生人伸出援手?如果我是她,我又能這樣對待伯伯嗎?我的心彷彿隱隱作痛,好像,有什麼味道被我們淡化了,有什麼情懷正在逐漸地消失。
「快過來!」導遊的叫喊打斷了我的思緒。沿着街道走,看見一塊生鏽的招牌,依稀鑿着四隻字「益民茶樓」。
看着這片荒蕪的島嶼,我們一隊人只好無奈地走進去。平日茶樓客人屈指可數,老闆娘卻還是眉開眼笑,與我們閑話家常。她跟我們說,「客家炆豬肉」、「蒸魷筒銀魚仔」、「蒜蓉粉絲扇貝」……樣樣都是他們吉澳的傳統客家菜,只可惜,島嶼荒涼,沒有生意做,整個吉澳便只剩下他們願意傳承了。「若沒有人願意傳承這裏的情懷,那就由我們來做吧。」老闆娘說。
看着老闆滿頭大汗,身上的圍裙都是炒菜後的油污,送上滿載心意的幾碟菜,我的鼻頭,酸酸的。我問,你們不怕辛苦嗎?他卻說,只要看到客人用餐時滿足的表情,一切的辛酸便是值得的。這一次,我的心空蕩蕩的,究竟有多久,沒有看見這一份熱誠,這一份真心,這一份堅持?他們工作,不是為了謀生,不是為了金錢,卻是為了傳承,為了別人喜樂,儘管這份喜樂不能傳播得廣。
走出茶樓,經過天后宮,轉入吉圍徑,來到澳背塘。水塘的對面是一座小島,迷迷濛濛,煙霧瀰漫。
「嘩!」海浪拍打着礁石,濺起水花。我低下頭,海浪湧到岸邊,輕輕地撫摸着細軟的沙子,隨即帶上沙上的米仔螺。米仔螺任由浪拍打着自己的身軀,任由水流帶着自己遊走。招朝蟹卻不同,牠沒有隨波逐流,強壯的螯足緊緊地插入沙子裏,無論海浪多猛烈,亦會用盡全身力氣站穩。看着在沙上跌跌撞撞的招朝蟹,我慢慢明白了什麼……
世間百態每天都在一直一直變遷,社會漸漸只成為強者的容身之地。我們為了適應這個世界,改變了自己,去活出能被社會容納的樣子。我們漸漸只為自己而活,我們亦忘記了別人能帶給自己的快樂。蠟燭必有耗盡的一天,但若我們在它尚在燃燒的時候,再加上一支,這一點光芒,便變成雙倍了。這一點光芒,不但能照亮環境,還能照暖我們的心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