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精選 

讀《棋王 樹王 孩子王》有感

作者: nickname-dgs-191010 最後更新: 07/04/2024

一個象棋幾乎百戰百勝的青年。一個精悍的護樹者。一個學歷不高但有恆心的老師。三者之間似乎關係不大,卻被一種人的堅決、決心,串連起來,句句之間閃耀着人的稟性善良,而這種人性,正正便是社會的瑰寶。文革時的偏激主義違反人性,違反自然,正如《庖丁解牛》所說,只會損害心神,更會產生了愚昧盲動的行為,也就成了無可彌補的災害。

《棋王》是一個屬於固執得可愛,卻又隱隱透出一股傻氣的知青的故事。「棋王」名叫王一生,其中一句名言最使人深刻:何以解憂?唯有象棋!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他是一個活活的「棋痴」,為了下棋可以忘記其他一切俗事,甚至可以忽略來送車的妹妹,僅是為了與「我」下棋。為了象棋不可理喻的他與「我」的故事就此於棋盤上展開,一個令「我」感到奇怪但又不亦樂乎的友情。

王一生痴迷下棋的故事並沒有在下放到農場後中斷。有一次,他為了早下棋對手而四處遊蕩,打聽到「我」的農場,走了半個月來看他,正好遇到與「我」同隊又好棋的倪斌,便刀光劍影地於棋盤上開起戰來。其後更經過那人的人脈到城中參加比賽,王一生一人同時與九個人進行盲棋比賽,勝了。他感動得痛哭流涕,拿著貧窮的母親為他打造的一副沒刻字的棋,可見母親對他的無條件的愛與支持。

《棋王》表面所敘述的,僅僅是一個青年的故事,但背後卻耀著屬於人性的光環。王一生對下棋純潔單純的執著,甚於對下放離家的懼怯,甚於饑餓的苦況。當「我」向他提出「饞」的意念時,他呆了,說自己「並非此類人」,這種人只是有無法釋懷的精神壓力,才會「饞」。反則,他對吃的要求較注重實在。

在這個社會中,要沒有「精神壓力」是一件的難的事啊!但在癡迷下棋當中,他亦把自己的靈魂寓於其中;在為下棋而廢寢忘餐其中,他亦放開了飢苦,不為人的貪心(「饞」)所役。不禁深思:難道這個世界就連一片淨土也不剩嗎?想追求夢想,卻只遭社會唾棄,一句「不設實際」予你一個大交叉,你的命運無法扭轉。


《樹王》是一篇屬於守護著心中的一篇淨土,卻因社會變遷而遭受砍伐的人類的故事。故事圍繞著一棵高聳入雲的巨樹,一個敢沖敢做的積極知青,一個寡言精桿並不懼抵抗世俗的「樹王」,並由「我」的視角帶出一個帶有神話氣息的時代悲劇。故事當中,忠於文革的李立說是要把舊式觀念剷除,必須先砍下被謠為「樹精」的巨樹,當中受到被稱為「樹王」的農民所阻擋。可惜現實戰勝了生命,時代需求戰勝了生命本色,樹王在支書的勒令下退下去,巨樹亦被伐倒。

大樹倒了,「樹王」亦病了,原先十分強壯而沉默的漢子,現在依舊沉默,強悍卻漸漸消失。他在拜托「我」給他戰友寫一份「對不起」的信後便靜靜死去,如同他與大樹精神上連為一體般。在他葬於大樹旁後,大雨連下一個星期,原本燒山後黑褐的土地在巨樹的周邊竟冒出一叢叢的草,「樹王」的墳墓更是被撐開,看來連山也不容這種因時代而死的人啊。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人類自然的本性受當時偏激的主意針鋒相對,無法共存。巨樹象徵順隨自然的本性,樹王代表著奢望能保著心靈的自然的人,二者卻最終都在社會要求面前黯然凋萎。這篇把人性於人類的重要性更明確地指出:人沒了本性,亦則是沒了生命。雖然軀殼尤存,心靈總也會隱隱覺得不妥,只有「緣督從為經」,才可以護衛自身,保存天性。


《孩子王》是一個屬於一種對童真的覺悟,對孩子的守護,希望,而不惜與世俗抵抗的故事。文中寫「我」從農場被上調為學校老師(而成為「孩子王」),與學校、學生在教學和生活中發生的一些故事,作者不教統一教材,要學生重新學字,卻因此遭受教育科長怪責,再次被下放。沒有太大的高潮迭起和悲喜交鳴,卻又於字字間見到「我」對學生的用心哉培,對當時文革制度的諷刺,看似平淡,卻充滿感慨。「我」明白,學生若打不好基礎,即使讀統一教材,也不會學到甚麼;但為了附合文革的教育制度,又逼不得已要用,為此感到無奈。

為了討好一個系統而剝奪屬於新一代的教育以至將來,合理嗎?作者不以為然,甚至不屑理會,離職時只為學生感到可惜。《孩子王》再一次重申人類本性的可貴與美麗:看著孩子由幾乎目不識丁,到後來寫出了一篇文章,雖然簡單,卻絲毫不失文句中對父親的愛慕與尊敬。試問讀者,這個景象更感動可貴,還是這個社會所有強加於人上的枷鎖呢?更可見人性的重要。


在這世界待得久總會覺得社會的機械化,徬彿早已掩蓋人性,而對世界失去信心。但細心看,身邊仍會閃耀着種種充滿人性、人情味的故事。所以別眨眼,別錯過身邊美好的事物啊。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