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作者:錢鍾書
出版社:大地出版社有限公司
閱讀報告圍城:探討圍城立意
第一部分
「天地間有許多景象是要閉了眼才看得見的,譬如夢。」——錢鐘書
圍城,一本令人回味無窮的經典文學小說,作者錢鐘書先生以幽默詼諧包裝,深藏對當代中國 社會風氣及人們的偏激思想發出的深深嘆息。
據統計,《圍城》中的比喻多達700多處。『她(鮑小姐)只穿緋霞色抹胸,海藍色貼肉短褲,漏空 白皮鞋裏露出塗紅的指甲。......有人叫她「熟肉鋪子」,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 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說「真理是赤裸裸的」。』作者在妙趣橫生的情節和 巧妙的比喻中,以細膩的描寫展現了人物的特點和窺探內心世界。這種獨特的敘述方式,使讀 者看似是個旁觀者,卻又深陷其中,笑中帶淚,記憶猶新。飽滿的人物角色活靈活現,充分埋 下了各自命運的伏筆,實在是可恨又可悲。
「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圍城》因而得名。小說以主人公方鴻 漸為中心,記述了他由學生身份真正到社會上拼搏打滾,進出事業、愛情、家庭三座圍城,屢 屢抗戰。身邊的人和事,癡情或無情、善良或沈淪、平庸或不凡。他到底成不了一個英雄。
第二部分
打造圍城,時代是磚,慾望是泥。
縱觀全書,微乎極微能找到一個完全正面的人物。在那個充斥病態的時代,旁門左道、見風使 舵、依附權貴,才能有出人頭地之日。 1937年,正值中國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的年代,壓抑的 源頭,往往來自中西文化交融不徹底而扭曲了大眾對自身價值,民族不自信。人們對於新思潮 感到無所適從,不擇手段迫切希望找到自己的價值,這種焦慮不僅體現在個人層面,也貫穿於 家庭、社會以至整個中國體系。舉例來說,方鴻漸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封建紳士家庭,他的父親 是前清舉人,所以他在骨子裡仍然深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然而,他從小接受新式教育,在 新學堂裡沉浸於五四新文化思潮,某種程度上擁有進步的民主思想。後來,他受到西方文化的 影響期望解除婚約,但最終因為父親的發怒,還是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低頭。方鴻漸荒廢 自己夢寐以求的出國留學旅途,反而偽造文憑,這種崇洋媚外、留洋知識分子的自我嘲弄,正 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功名利祿的衰腐性。當社會上的普羅大眾只在乎維持外表上的禮節, 忘卻了真正內在的中國傳統仁義道德精神,去其精華,取其糟粕,社會自然產生一個又一個偽 君子。人民明爭暗鬥,未能放眼於更大的世界,自築城牆。
你曾玩過「層層疊」嗎?無論向上堆砌多高,推倒一塊,整座塔便會倒。人的「圍城」之所以屹立 不倒 ,全賴有慾望的水泥連結,填充磚之間的空隙,更使圍城密不透風。慾望是人們與生俱來 的人性,而作者更是亳無修飾地把角色的野心展露無遺。三閭大學中人人都有自己的私心,在 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誰還不是藏著抑著。如方鴻漸、趙辛楣、蘇文紈、孫柔嘉,四人在情場上的 角逐,人人都追求自己理想中的愛情。蘇文紈享受男人簇擁在自己周圍,從前靈動的她毅然成 了一個俗人;孫柔嘉自以為成功掌控了婚姻、生活、命運,慾望散去後又剩下了什麼?慾望被 滿 足後,它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一段一段無疾而終的婚姻,故事裏的他們過得很窒息 , 故事外的我感到很窒息。
取得成功,隨之而來是空虛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或失望,歡樂、痛苦。小至小 升中:猶記得六年小學生涯為呈分試作準備,沒日沒夜地快要把頭埋進書裏,全然為了讀到一間顯赫的中學,好讓人生順遂一些。衝破名為小學的圍城後,恕不知只是小巫見大巫,中學的 學程更令人喘不過氣,承受的壓力愈來愈大,當初考進心儀中學的滿足感轉眼即逝,我奮斗的 意義又是什麼呢? 大至香港近年來的移民潮:父母希望子女能享受更好的資源,傾家蕩產尋求 一個闖蕩的機會, 結果怎樣呢? 根據報告,約五成移英港人失業,英語能力、工作資歷等都造 就了另一面待衝 破的高牆。人們對於追求的盲目,以及過分美好化目標,尤其發現生活的現 實與想象的虛擬相 違背時,巨大的失落與絕望導致我們對歸屬感和認同感盲目的追求。往往 把目標定立在「突圍 而出」,結果只是在進城、出城的輪迴中不斷徘徊。
第三部分
解救之道就在逃入逃出之間。
天地間有許多景象是要閉了眼才看得見的,譬如夢。過份專注於遠處追求的成與敗,卻無視需 求過程中所得到一點一滴的得着,才驚覺。方鴻漸過於被動無能 ,從假文憑、點金銀行、三閭 大學,到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他所面對的事情都以失敗告終。他被無情的包裹在一層又 一層圍城之中,覺得無所適從,命運看似灰暗,但不早已充滿色彩嗎?年少之時便能看到大千 世界,擁有多段刻骨銘心的愛情,能和摯友趙辛楣深夜暢談 , 互利互惠⋯⋯他的人生可能跌宕 起伏,但同時又獲益良多,細看,每樣事件都有舉足輕重的學習意義,方才構成燦爛的人生。 又比如我,讀書不只是為了考進大學,學生生涯中更有友誼、成長、見聞⋯⋯讀書中每件大小事 的碰撞之多,讓我建立是非對錯觀念;讀書中接觸的人數之多,教會我待人接物;讀書中成績 上的不如意之多,教會我從失敗中站起來。這些就在我的心中,在圍城之中。
我們無法改變出生的時代,亦不得不遵從人類的本性。超越一點兒來看,無論逃入、逃出,都 是無謂的,世間沒有一個地方或處境是絕對安定。你不動,別人亦會動,環境終究會改變,永無止境直到死亡。與其追求到達一個虛無飄渺的地方,不如認識和承認追求的過程,不再墮入虛無。
啊!
圍城又被高高築起,這次請不再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