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作者:張研
出版社: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ISBN:9789628820467
《原來袁世凱》讀後感
袁世凱--中國最後一個有實權的皇帝,他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人物,他親手埋葬了中國歷史上最後的封建王朝,卻又企圖興建另一個王朝,對中國有重大的影響。在十多年間,他從愛國愛民的熱血青年墮落成一個獨裁者,他傳奇的一生反映出一個人如何被名利和權力迷惑,最終失去本心,被冠以「竊國大盜」之名,變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不得善終。
在1882年,還是熱血青年的袁世凱懷着滿滿的愛國和保衛百姓的熱誠到朝鮮抵抗軍國主義日本的侵略。在混亂不堪的戰場上,萬千炮彈漫天飛舞,地雷更是佈滿在整個戰場,不安、恐懼、憤怒的情緒深深地充斥在每個士兵的心裡。袁世凱以他的勇氣平定甲申政變,令朝鮮無法成為日本攻打中國的補給基地,打亂日本的計劃,保護中國暫時避免被日本入侵,拯救了許多人的生命,令百姓不用被戰亂折磨,不用食不果腹,不用忍飢挨餓。除此之外,有一次,有軍紀敗壞的士兵奸淫掠搶,增加百姓的痛苦,袁世凱知道後果斷地立刻整肅,雷厲風行地處決了那些士兵,避免百姓被士兵煩擾。總括而言,年輕時期的袁世凱還是一個保家衛國、為百姓付出的軍人,也許他這時也曾經有希望自己將來在得到高官厚祿後能幫助百姓、改善百姓生活的理想。
然而,隨著官職、地位的逐步提高,袁世凱開始利用別人,包裝自己,展現自己虛偽的一面以獲得更多權力。他僅是因應時勢而支持「戊戌變法」,而並非真心希望打開國門,希望藉此獲得維新、改革派官員賞識,從而獲得提拔。因為打開國門必然導致民主和科學的思想湧入百姓的腦中,不利於他集中權力。因此,他變法失敗後又瞬間出賣維新派,對原本的同伴無情無義,把他們當成自己晉升的墊腳石。同時,這正好體現出他痴迷於權力,害怕失去手中的權力,因而最後叛變,目的是為了維持手中的權力,避免被罷黜官職。這樣反覆橫跳,為了權力而包裝自己,不惜出賣同伴的人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一心為了百姓而付出的青年了。
步入中年,他已經善於玩弄權謀,不再是那個見義勇為、為人正直、為民着想的人。在1911年,他收到朝廷的指示出任湖廣總督和總理大臣。朝廷的本意是讓他對抗南方起義軍,然而,他卻以手中的兵權逼迫皇帝退位,又洞察到孫中山不希望爆發內戰的想法,於是迫孫中山讓出權力,成為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一年後更變本加厲,公然讓士兵持槍在投票時威脅議員投票給他,並當選為正式大總統,這樣的行為明顯違背民主,甚至是與獨裁無異,他的舉動破壞了中國人民得來不易的民主,更導致國內政局動蕩。
另外,在1913年,袁世凱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身份向英、法、德、俄、日借款二千五百萬鎊,年息五厘,分47年償清。 他先斬後奏,未經參議院同意便將鹽稅、海關稅抵押,將鹽務交給外人交辦,這絕對是喪權辱國之行為。因為他在戰爭時期向敵國貸款,還把國家的稅款抵押給敵國,這是通敵、出賣國家和百姓利益的行為。這樣獨斷專行,只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不考慮別人的意見的他已經與年輕的他的想法背道而馳,從愛國青年變成為了錢和權可以出賣國家利益的賣國賊,形成鮮明的對比。
他更表現出對權力的渴望,先於1914年改內閣制為總統制,廢除約束他的總統內閣,獨自掌握大權。其後,他更是作出了驚天動地的決定,在中國民眾群起推翻帝制之後復辟帝制,宣佈建立中華帝國,重新實行帝制。這等於是他完全對抗民意,一意孤行,只為登上權力頂峰。因此,他也為自己的獨裁和自私自利付出了代價,正所謂「牆倒眾人推」,稱帝不過百日,昔日的手下--北洋三傑也和革命黨人群起攻之,最終無法承受壓力,主動退位,不久後病死。
這本書勸諫讀者要保持初心,不要因為自己的際遇而失去本心,不要因為自己的地位提升了而過於驕傲,不要因為手握大權便自私自利。如果一個人連本心都失去了,那他活着便沒有意義了,因為他活着只是為了享樂,沒有了理想,這樣的人跟一具空殼又有甚麼分別。所以,為了保持本心,我們在義與利的抉擇中要果斷選擇義,無視利在我們內心中的誘惑才能在獲得權力後保持本心,實現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