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精選 

《一生承教》中的「承教」

作者: 楊稀雯 最後更新: 01/08/2024
雖然小思的散文文筆精簡樸素,但罕譬而喻, 一點即即明,而且長度適中,不會累贅得令人法悶,卻依然能夠把重點刻劃出來。例如,在「母校」這篇散文中,作者不但能夠以精簡的文筆刻劃中學校舍的各種設施,同時還能夠記敘自己和同伴說恐怖傳說,聽演講等的趣事,反映出兒時自己和同學充滿好奇心,天真活潑的一面。 

在本書的第一章 「承教小記」中,小思向以前影響過的老師和前輩致謝,抒發對他們的尊敬和敬佩。此外,也抒發了她作為一個老師,對教學的理念和看法。我特別欣賞 「薪傳略記」這篇文章,當中引用了一句 「傳火於薪,前薪盡而火猶傳於後薪也。薪火相傳之無盡,人只見前薪之盡,不知火傳於後薪,永無盡時。」,意思是指一堆火柴不惜犧牲自己,賣力燃燒以提供光和熱。別人看見耗盡了的火柴,便以為火也盡了,可是,卻不知其實火已經無影無息的傳給了另一堆柴去了。這個永恆的循環正表達了老師傳授知識給學生,而學生就把學會的傳授給下一代學生,把知識傳承開去。小思隨後又記敘自己作為一個老師,如何從經常板起鐵青臉,吝嗇笑容,到後來回想起舊師教學時的態度,慢慢改過來,變得十分關心同學,嘗試了解,分擔他們苦和樂。作為一個學生,我還以為教學是一件易事,只需在課堂上講解一大堆知識,學生便會明白了。可是,這篇散文讓我明白到老師的困難,不單要無私地為學生奉獻知識,還要關懷同學,了解他們的思想感受。

本書的第二章 「這樣日本」主要記敘作者到日本工作時的所見所聞,以及對日本文化的領悟。當時,作者帶着複雜的心情,一方面對日本獨特的文化和新奇事物感到大開眼界,另一方面卻厭恨日本的軍國主義。其中一篇散文「想起一個日本人」更令我感到意外。當中記敘作者在京都認識了一個日本老人,那個日本老人熱情地向他介紹各種風俗和景點,更邀請作者到他家玩。在日本老人的家中,作者發現老人曾經在中國東北的瀋陽當醫學教授,頓時感到氣憤,高聲對着老人大叫。可是,作者沒有在散文中解釋激動的原因,只指出了自己和老人,同時想起一件歷史事件,令我困惑不已。於是,我便到網上搜尋有關中國瀋陽與日本之間的事件,發現日軍於1931年9月18日夜間炮擊瀋陽,襲擊瀋陽東北的軍隊。此時,我恍然大悟,明白到作者應該認為老人當時參與了戰爭,與中國為敵。這篇散文沒有提供解釋,留下懸念,為讀者留下自己找答案的空間,促進讀者更了解中日戰爭時發生的事件,值得欣賞。

本書的第三章 舊時衣冠 記述作者在香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以及香港獨特的文化。例如,在 背囊 這篇散文中,作者指出香港人流行使用背囊,並解釋他們使用背囊能夠在背負重物時對筋骨造成最少傷害。可是,他又指出背着背囊站着,就等於佔了兩個人的空間,但香港人大多忘記了這個問題,顧前唔顧後,不知不覺便會碰到別人。由於我也經常會背書包,我經常也會犯了顧前唔顧后的錯誤,令我對此事有共鳴。我沒想過其實自己其實佔了更多的空間,而背囊不小心碰到別人,我也沒有感覺,令我有不負責任的機會。其實,我不止再背書包時會顧前唔顧後,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時也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及他人的感受。看完這篇散文後,我明白到自己的自私自利,下決心改過。

 小思在一身承教裡包含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領悟和體會,作為讀者的我看完後,也獲益良多,促進了我對自身的反省,以及改變了我對教學的看法,真是受到承教了。因此,我十分推介這本書籍。
作者簡介
Commen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