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政策推動下,大灣區經濟實力和區域競爭力正顯著提高,已具備發展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經濟區的基本條件。教育界應如何把握機會,透過變革和創新培育區內以至國家的未來人才?來自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和香港教育大學的學者,以及粵港兩地的教育專家,將討論大灣區內的未來教育趨勢、發展和協作機會;及如何建立學生科普及STEM的共通能力,並肩培育立足未來的一代。參與論壇的講者及精彩題目包括:
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內地STEM教育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王素教授
大灣區中小學STEM教育主幹活動的幾點思考
香港教育大學課程教學系副教授 萬志宏博士
發展國際科創中心是大灣區建設的關鍵目標,通過STEM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保證。雖然跨學科STEM教育在大灣區已經推行多年,但是在開展STEM教育的過程中,一眾教師仍然面臨着很多挑戰和疑惑。是次演講將圍繞STEM教育主幹活動,簡要分享對大灣區STEM教育的一些看法,包括:STEM教育是否需要主幹活動;STEM教育主幹活動的重心為何;如何處理其延伸活動;如何建構STEM教育主幹活動;及應該如何開展課堂教學。
「STEM+節氣課程」校本化實施研究
佛山市南海大瀝黃岐中心小學校長 吳敏強先生
講者之任教學校根據其特質與辦學歷史,向「儒雅教育」特色的方向發展,在原有的「認知能力課程」、「創新能力課程」、「傳統藝術課程」三大課程的基礎上,開發學校「STEM+二十四節氣課程」校本課程。其結合現代科技人文與傳承傳統文化,把節氣中的文化、科學、物候、體驗等整合到課程中。整個教學以同一主題串連,通過跨學科整合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從而能靈活遷移應用,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該校採用ADDIE模型,開發了《節氣新.學》課程,當中包括開發工具表、評價量表、學生手冊、教師手冊、微課視頻、課件資源、知識題庫等。在校內實施推廣期間,學生主動參與,並通過實踐探索,發展四大關鍵能力。
STEAM課程賦能學生成長
東莞松山湖未來學校校長 萬飛先生
是次演講將針對當前學校開展STEAM課程的困境和問題,分享具有實踐價值且有效的路徑和方法。
多元、普及:以STEAM啟發潛能,提升解難能力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學校教師 李炎雄先生
STEAM教育有別於傳統的學習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如何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設計課堂的內容十分重要。講者將會從三方面簡述一下其任教學校的STEAM教育發展。
首先,是從「玩」中「學」。「玩」對小朋友來說是最重要的一環,因此講者任教的學校思考如何能把學習融入玩的過程中,讓學生放下功課壓力輕鬆學習。其設立了STEAM創客室,提供各種創客玩具及舒適的學習環境,令學生能投入環境,自由發揮創作能力。
其次,是多元化。STEAM發展要普及化,抽離式課程只能惠及很小部分的學生,因此便要思考如何能讓全校學生都能有所發展。在學生發展方面,該校的初小及高小聚焦在不同能力的培訓。對於初小學生,會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專注力、邏輯思維、空間轉換能力及協作能力;至於高小學生,則會培養他們的創作力、邏輯思考能力、驗證力、協作能力及解難能力。
最後,是「動手做」。初小學生主要以學習基礎編程知識,不插電編程、電子積木、機械人積木等學習內容,讓學生多動手組裝,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至於高小學生,則會安排編程的應用,例如micro:bit、mBot、DJI無人機、DJI Robomaster、VEX GO、VEX IQ、3D打印及音視創作等學習活動。
討論交流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王素教授
香港教育大學課程教學系副教授 萬志宏博士(暨主持)
佛山市南海大瀝黃岐中心小學校長 吳敏強先生
東莞松山湖未來學校校長 萬飛先生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學校教師 李炎雄先生
關鍵字詞: 學與教博覽2022 | Learning and Teaching Expo 2022 | LTE2022 | 主題演講 | Main Stage | 大灣區 | Greater Bay Area | 創新教育 | Innovative Education | 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