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資料館

於校園內建立共融關愛文化

作者: 廖志剛老師 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融合教育主任
最後更新: 13/11/2013

共融角度多面體研討會2012


廖志剛老師於中學推行融合教育多年,經驗豐富。基於校內有不同類別的特殊學習需要學生,故在照顧他們不同需要上,涉獵甚廣。同時,他十分著重塑造全校參與的共融文化,讓學生、老師和家長皆有不同程度的參與。

廖志剛老師

 

在2001年,我校參加了當時教育署推行的「全校參與模式的融合教育計劃」,而我正是負責融合教育小組的主任。在2011至2012年度,我校總共有48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其中最多是患有自閉症/亞氏保加症或專注力不足過動症的學生。不過,即使是同一批學生,進校數年後發現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人數仍有機會增加,因為部份學生是進了中學一段時間後,才被診斷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

過往有人會問,當年我校僅創校三年,為甚麼毅然決定參與這個「全校參與模式的融合教育計劃」?其實,當時學校主要基於三個考慮。首先,即使學校不參與該計劃,也會有一些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透過中央派位到學校,學校仍然有責任支援;所以即使不參加計劃,學校本身也已需要作類似的安排。第二點考慮是學校的基本設施配套。創校時,學校本身已設有升降機、傷殘人士廁所等設施,可以幫助有需要的學生。既然硬件的配套齊備,就應該好好運用,不應浪費了。第三點是學校本身的辦學理念是本著基督教的「愛」和「接納」,融合教育計劃中「有教無類」的精神符合我校的信念。

為了支援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我校設立了融合教育小組(下稱小組)。小組給予學生和家長的支援,跟一般老師所給予的有所不同。一般老師(例如班主任)時常替換,但跟進某位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小組成員則不會,相比下較能跟學生和家長建立緊密的關係。

小組透過校內及校外的媒介互動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協助。在校內方面,「全校參與」十分重要。要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不可以只由數位老師和職工完成,而是要全校所有的工作人員,包括每一位班主任、每一科的老師、課外活動組、輔導組、考試組、升學及就業輔導組等同工,都參與其中。至於校外方面,我們積極與不同的專業機構合作,取得適切的援助。教育局就是其一。剛過去一年,我們嘗試為兩位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購買學習器材,費用都由教育局一力承擔。除教育局外,我們還得到心光學校、明愛達言學校的支援,協助校內有視障和聽障的學生;而親切機構則為學校一般學生舉辦共融的體驗活動;還有考試及評核局,協助我們為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於公開考試時作特別安排。

在整個「全校參與模式的融合教育計劃」中,融合教育小組是一個統籌角色。但除了校內、校外媒介的協作外,學校自身的政策為老師、家長和學生所提供的支援,是十分重要的。

在支援老師方面,學校需要為教職員安排培訓的機會。事實上,要讓老師認同融合教育的理念,較指導他們上課技巧更為重要。老師們都非常專業,如果老師認同融合教育的理念,自然會懂得怎樣去調適,一方面可以幫到有需要的學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到其他學生。因此,在培訓的眾多目標中,「塑造共融文化」和「明白/接納融合教育的意義」這兩點十分重要。除了職員培訓外,融合教育小組在開學前均會召開簡介會,向有關老師講解校內來年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情況和學校的安排;亦會邀請家長、班主任及相關老師、教育心理學家等進行「個別學習會議」,除學業情況,還全面討論學生的人際關係、自我形象、家庭方面的問題等,相關的學生也會按討論項目出席會議表達意見。

家長的支援方面,學校對於一般學生的家長主要是於迎新日向家長解釋學校是一所有推行融合教育的學校。至於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家長,除有機會被邀請參加「個別學習會議」外,學校還支持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家長組織「互勉小組」,由開始時單純是家長之間的互相分享,至後來一些專題探討,例如如何教導孩子、與孩子溝通、處理孩子的戀愛問題、壓力等。現在小組每次會議都有十位以上的家長參加,甚至一些家長在學生畢業後仍然回來出席聚會,可說是十分成功。

學生方面,對於一般學生的支援,學校的目標是塑造共融文化,讓他們學會包容和接納,並能夠與一些較「弱勢」的同學建立友誼。「支援」的內容包括朋輩輔導、班主任課、週會、傷健日營、攜手結伴同樂日等。而對於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學校不但為這些學生提供個別輔導,更按需要支援的程度安排會面時間,除學業成績外,也包括情緒、社交情況、自主能力等「全方位」的問題。第二種支援是社交訓練小組。這類小組一般在小學比較常見,在中學則較少;可是,我和同工發現,很多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都有社交困難,有見及此,他們會與一般但同樣有社交困難的學生一同參加訓練小組,透過互相學習,提升他們的社交能力。第三種支援是專注力訓練小組。學校和相關家長各出一半錢,由專業機構度身訂造訓練,幫助學生提高專注力以應付考試和功課。過程中,學生輔導員會從旁協助,並從中觀察學習。另外一種給學生的支援是考試的調適。學校的做法是參照考評局做法,例如會在九月初為學生做一些書寫速度的測試,讓學生抄寫文章,了解每一位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需要比其他人多多少書寫時間;考試時,每名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桌上會有自己的計時器,因為每名所加的時間都不同。其他的考試安排還包括讓所有需要調適的學生前往特別室應考、讓學生每考45分鐘便休息5-10分鐘、為學生放大問卷、幫部分學生延長聆聽考試的停頓時間、調節聆聽試中錄音帶的音量,還有定期與學生、家長和任教老師進行關於考試方式的檢討等。除此之外,我們也會推薦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參加比賽和申請獎學金,這也是給學生支援的一種方法。

要建立一個共融關愛的校園,全校參與十分重要。由校長、老師、學生到家長,一起以學生的成長為前提,配合資源的善用,融合教育不再只是一個理想,而且我們會發現,傷殘或健全的學生能從中學會互相尊重和接納彼此的不同,真正實踐「有教無類」的精神。

 

於校園內建立共融關愛文化 

本文轉載自《共融角度多面體研討會2012 講者文集暨傷健共融活動教材》,版權屬香港教育學院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不得轉載或翻印。

 

按此返回《共融角度多面體研討會2012 講者文集暨傷健共融活動教材》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