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峇里島濕熱的季風中,我以香港學子的視角凝視這座千寺之島。作為中史科學生,此行既是對海上絲綢之路的實地踏勘,亦是文明基因的解碼之旅。
文化碰撞的稜鏡
聖泉寺的晨霧裡,黃布纏腰的儀式將我們納入印度教的宇宙秩序。當雙足浸入千年泉池,突然理解為何《諸神渴了》的作者法朗士曾說:「水是流動的神殿」。峇里人將水文系統納入世界遺產的智慧,恰與大禹治水的東方治水文明形成奇妙呼應。在烏布蠟染工坊,巴龍神獸的圖騰在棉布舒展,這讓我想起潮州刺繡中同樣以神獸護佑的傳統,兩種文明在經緯線間完成跨越重洋的對話。
生態啟示錄
綠色學校的竹構建築顛覆了現代教育空間的想像。學生赤足穿行於通透的穹頂下,陽光透過竹節縫隙在教材上投下婆娑樹影。這種將《易經》「天人合一」哲學具象化的建築智慧,與香港混凝土森林形成鮮明對照。在科莫多島追蹤史前巨蜥時,印尼嚮導反覆強調「保持三米安全距離」——這何嘗不是人類與自然相處的永恆尺度?當粉紅沙灘的珊瑚碎屑漫過腳踝,突然驚覺所謂生態保護,本質是對時間的敬畏。
歷史的複調敘事
APEC會議中心的斑駁牆面銘刻著新舊秩序的交替。峇里島博物館的殖民史展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船模型與鄭和寶船並置,海上絲路的雙向性在此顯影。在潮州會館聽第四代華裔用破碎普通話講述「唐山」記憶時,恍若看見文化基因在離散中重組的韌性。這讓我想起香港的圍村宗祠,同是異鄉紮根的生存智慧。
離島那日,機翼下的火山雲蒸騰如古代水墨。峇里島教會我們:真正的文明從不追求發展速度的競逐,而在於對文化根脈的守護與創新。當香港青年站在21世紀海上絲路的新節點,或許該思考如何將這份對傳統的虔敬,轉譯為現代文明的解題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