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的目的不是為了向家長或校外人士交待,而是為促進有效教與學和反思檢討,以便改進。本校每一個單元設計計劃都清晰地列寫計劃的主要問題和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知識學習範疇三方面的目標。這些目標和問題,是評估計劃是否成功推行的重要依據。此外,根據五個設計策略的目的在引發孩子學習的趣味、好奇心、創造力、被認同感和成就感,設計策略倘若能夠引發以上的改變已是很大的成效。因此,如何驗證單元設計的成果,除了參考考試時(總結性評估)學生獲得的分數表現外,更重要是從日常學習中,進行的進展性評估。
評估的原則是先要建立評估的共識和施行的方法,讓學校全體師生、家長等明白和認同評估的形式和方法,評估要多元化,但是要重效果而非重形式、簡化而不繁複、公平公開和要循序漸進。

評估的形式主要分為總結性評估和進展性評估兩大類。總結性評估主要是學習單元設計後進行的測驗或考試。進展性評估形式多樣化,透過學生學習紀錄如專題研習冊設計、觀察和紀錄學生學習表現,拍攝錄像學生學習過程,讓學生透過自評和互評,反思學習成效,讓家長參與評估,表達對子女學習的感想和期望,老師亦透過檢討和行動研究,掌握和分析學與教過程的成就。
評估的方法等同向孩子的學習作出回饋的方法,目的在於鼓勵、激發、欣賞、引發學習興趣多於競爭、責備、驚嚇和挫敗學習動力。評估方法有多種,除了總結性評估的考試測驗外,單元設計過程中,老師經常運用口頭及書面語回饋是非常重要的。積分(貼紙)獎勵,能引發小孩子學習具體目標,憑積分可讓學生換取禮物或獲得嘉獎,對引發小學生學習很有效。孩子愛競賽和遊戲,班內設立組制比賽或遊戲的機制和學習習慣,能有效進行各類學習。積極正面的家長評語、學生自評和互評,能夠給予孩子對學習的重視和反思,更能讓孩子負上學習的責任,激勵同儕間學習上互動的關系。老師在學與教過程中,作出有系統、有計劃、有信度和效度的評估計劃,讓多方面人士參與評估。評估不宜過於繁複,以免喧賓奪主,增加各人的負擔,紀錄孩子的學習成就,以便在成績單上展現並不重要,反而,透過拍攝、紀錄學生的學習成就,並讓孩子獲得學習上的肯定回饋是最主要的。最後,孩子作品的成果陳展,能夠給予孩子努力學習的鼓勵。
總結性和進展性評估的主要目的在於激勵孩子不斷進步,而非為了向校方、家長、教育局作交待或作篩選的用途。希望多元化的評估能夠更好地發揮促進學與教的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