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精選 

Sophist

系列: 我的牲活 作者: 用戶 最後更新: 30/05/2023
當我們談論理想人生時,我們需要先定義題眼。首先,我認為理想是我們對未來事物的美好想像,介於此,我對理想人生的定義即是——人生所值得奮鬥的目標。而我目標確鑿地想成為一個Sophist(可譯為愛智慧的人),根據牛津字典,Sophist其實有兩個意思,早期在古希臘社會,一指有辨證性思維的智者,但到了公元前五紀元時,這個名詞又指詭辯家,即為一些善於辯論和修辭術的人,他們善於各種技巧,但其目的不在於追求真理,而是獲得辯論的勝利。而我的理想人生,便是成為前者,盡量避免淪落為後者。

  達到理想人生有幾個需要不斷修行的特質。

  其一便是「懷疑精神」,一個愛智慧的人具有懷疑一切的精神,能夠對於所接受到的知識和觀點,總是保持著求證和檢驗的態度。曾經我讀到魯迅,他在《狂人日記》裡拋下擲地有聲的一句「向來如此,便對嗎?」使我久久不能忘懷,他無疑是一個Sophist,因為他會對舊思想發出質問,拒絕盲從封建,在他的一聲叩問下,我便知道原來一件事情的持續性和正確性在根本上並沒有因果關係。可見懷疑思想是創新思維的源泉,英國哲學家柏克萊(George Berkeley),他對物質主義和認識論提出了質疑,便激發了後人對哲學認識論的深入探討。也斯在六十年代的一個問題亦改變了我,使我在與老師和同好們談論文學和詩歌時,總是喜歡不斷發問這首詩到底好在哪,探索詩性的邊界,以求得到新的啟發。
他那句話讓我記憶猶新的話是——余光中的詩,真的好嗎?

  其二,便是有積極學習的自主性,愛智慧的人之所以知識淵博,是因為他們喜歡不帶功利地廣泛性地學習,以至於對各個領域都有一定的了解。他們不僅僅是學問上的專家,還具有跨學科的綜合素養。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Aristotle),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心理學、政治學、自然科學、詩歌以及雅典法律等眾多領域,被人們譽為「萬事通」。他說學習是一個了解世界和消除愚昧的過程。我希望成為Sophist,不僅是為了不斷改善自己原有的不足,也希望知識也會不斷地滋潤我,使我能更臻完善,智慧明達,行為無過。

  其三,便是具有自律精神,這裡指的是遵循內心的道德和倫理原則,找到內心真正的喜悅。在經過多次的思考過後,我發現自己無法認同虛無和縱慾主義。這種具有腐蝕性的思想終會使得我們放棄思考而且變得自私。我想,遵循道德的智者除了自己利益的自覺外,他們也會落力維護社會秩序以及和諧相處。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人的最有價值的努力是爲我們行爲的道德化而奮鬥。我們內心平衡,甚至我們的生存本身都取決於道德。唯有我們行爲的道德化才能賦予生命以美好和尊嚴。」,愛智慧的人之所以自律,是因為自律是一種品質剪裁,他們為仁克己復禮,而神明自得。我又想到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他嚴格要求自己遵循道德準則,並以自己的行為為後人樹立了道德典範,我很有信心——前人已至,心有依歸。

  而我最希望能擁有的品質,便是擁有一雙欣賞美好的眼睛。在當今社會,物質是幸福追求的基礎。我相信物質豐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本條件,然而,我希望單純的物質主義幸福觀在未來不要遮蔽了我的理性,在消費社會中影響我對幸福的判斷。對於Sophist而言,帶來快樂的形式除了名利和物質享受外還有很多種,例如對藝術美的欣賞,良好的家庭關係等。如此一來,只要調動起一雙欣賞美好的眼睛,我便能跳出很多桎梏,單純為路邊看到的美麗小花而欣喜,看到孩童們嬉笑著奔跑而歡樂,為不浪費碗裡的一粒米飯而驕傲。同時,我無論在何時都能放輕些獨立成長的壓力,同輩之間的比較,經濟窘迫而帶來的痛苦。

寫至結尾,分享一則周保松在《相遇》中的自述,我很喜歡。
「就本性而言,人除了殘酷競爭和市場價值,還有其他需要,人需要愛、需要家庭和友誼,需要共同的社群生活,需要別人的尊重和肯認,需要活得幸福,需要活得有自己的價值和尊嚴,需要活得有意義。」
我無比相信這個人也是一個Soph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