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資料館

「全校參與」支持肢體傷殘的學生

作者: 教育局
最後更新: 22/01/2014

前言:支援肢體傷殘學童不是一兩位老師的事,是關乎全校學生和教職員的事!學校需要建立「共融校園」文化,以下是一些工作項目建設,供大家參考。

 

1. 提升了解與接納肢體傷殘的學生

  • 教師於週會或通識教育課堂上,可以教導學生,人體每部分各有不同功能,即使有特殊需要或肢體傷殘人士都各有潛能,應該獲得公平教育的機會。

  • 教師可鼓勵學生以開放、接納的態度多與肢體傷殘學生溝通(例如與坐輪椅的學生傾談時,可蹲下、縮短彼此的距離及加強目光接觸等),了解他們的需要及能力,協助他們適應學校生活。其實肢體傷殘學生亦可獨立地辦妥很多事情。

  • 學校可為家長舉辦各類健康知識座談會,藉此帶出若身體功能出現問題時,同學所面對的特殊教育需要。這種安排可以消除對肢體傷殘同學的標籤效應,以及減少一般家長對肢體傷殘的誤解。

2. 舉行個別學習計劃會議

  • 教師和家長多注意肢體傷殘學生的健康狀況及學習需要,定期舉行個別學習計劃會議,識別學生的需要,釐定學生的個別學習計劃和檢討同學的進展。

  • 教師可為肢體傷殘學生定下長期和短期的學習目標,並鼓勵學生於學校或家中積極嘗試達到這些目標。並對學生的努力,給予適當的獎勵或嘉許。

  • 教師如對處理這些學生上有疑問,可在取得家長同意的情況下,主動聯絡主診醫生及治療師,徵詢他們的專業意見。

  • 因應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在訂定學習計劃時(附件),可考慮進行適當的調適安排,例如為學生安排特別的座位或書寫工具。

3. 朋輩協助

  • 學校可為肢體傷殘學生安排朋輩支援小組,例如:由朋輩陪伴行動不便的學生到特別室上課、參加課外活動,或協助手部欠靈活的學生提取書包等。

  • 肢體傷殘學生得到同輩的支持、關心,會更容易融入學校生活;提供協助的學生亦可藉此機會,培養愛心及經歷自我成長。

4. 適當期望、發展潛能

  • 教師除了照顧肢體傷殘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外,還要盡量發掘他們的潛能,讓這些潛能得以發展。

  • 教師可透過設計和調適一些活動,讓肢體傷殘的學生有機會參與不同類型的活動,發掘他們的潛能。

  • 教師可按肢體傷殘學生的能力,對他們寄予適當的期望。

 

《附錄》個別學習計劃

學生姓名: 王融容

年齡: 6 歲

年級: P1

討論日期: 15/10/2002

施行日期: 11/2002 至 1/2003

弱能類別: 肢體傷殘(腦麻痺 — 右偏癱、說話欠清楚)

背景: 個性內向、學習基礎較弱

參與訂定計劃者: 王校長、張姑娘(學生輔導主任)、李老師(中)、夏老師(英)、關老師(數)、馬主任、資源教師、教育統籌局李小姐

(如有需要亦可邀請學生的治療人員出席)

 

 

本文資料來自香港教育統籌局 (2004)《融合教育之肢體傷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