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聽覺受損的學童制訂學習計劃?
前言:教育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這次,我們有一個很完整的教學計劃設計流程圖,讓老師參考,當老師設計教學計劃時,可以跟據建議,考慮學生的學習環境、能力和得到的支援等,並加以配合,讓教學計劃更加完備,使學生學習更見成效。
如何為聽覺受損的學童制訂學習計劃?
1. 需要評估
需要評估 (Needs Assessment)是一個多方面的資料搜集過程,目的是了解聽覺受損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從而訂定適切的學習計劃。以下是一些基本評估學生需要的方式和途徑:
-
觀察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表現。
-
與其他教師聯絡,了解學生在不同課堂及活動的表現。
-
參考有關學生的專業評估報告(如聽力報告,智力評估等)。
-
了解學生的校內成績表現。
-
了解同學及家人對他的觀察和評語。
-
了解學生對自己的評價,讓他們表達自己的需要。
2. 設計學習計劃
教師可參考以下的流程圖(修訂自Brackett (1990)),為聽覺受損學生訂定短期及長期的學習計劃,然後將各方面的計劃整合,編定優先次序,並且經常檢討進展,修訂計劃。
訂定及推行個別學習計劃的目的,是按學生的需要提供適切的輔導和支援。故此,只要計劃及目標清晰,教師毋須進行太多的文書工作;一般來說,一些簡單的記錄已很足夠。
a. 聽覺方面的評估
教師可參考學生的聽力報告及以下問題,觀察他們的接收能力:
-
學生的聽覺受損程度如何?他/她的聽覺表現有沒有改變?
-
在課堂上,他/她是否能明白教師的指示?是否需要重複講解才明白?
-
學生是否非常依賴唇讀或書寫來明白別人的說話?
-
學生在聆聽、會話、默書、音樂等科目是否有困難?
-
他/她有否經常佩戴助聽器?助聽器及耳模的保養是否良好?
-
學生是否受噪音的干擾?是否影響助聽器的使用?
-
他/她是否經常使用無線調頻系統?上課的反應有沒有改善?
-
學生有沒有接受耳鼻喉專科醫生的診治?他/她的耳疾對他/她的聽覺有什麼影響?
b. 溝通方面的評估
教師可參考以下的問題,觀察他們的溝通方式和能力:
-
他/她是否主動與別人溝通?用什麼方式?
-
其他同學懂得與他/她溝通嗎?
-
當無法了解同學的說話時,他/她如何處理?
-
他/她能否運用適當的詞彙來表達自己?
-
他/她說話的句子是否完整?意思是否明確?
-
他/她說話時的節奏、語氣、音量及音調控制是否恰當?
-
他/她說話時的態度如何?
c. 教育方面的評估
教師可參考學生的校內成績、學科測驗的表現。學生若曾接受心理學家的智力評估,教師亦可從中了解他們的基本學習能力。以下是一些觀察他們學習表現的問題:
-
他/她的學業成績表現是否已達同級學生的水平?
-
他/她的學習態度是否積極?有沒有主動參與課堂的討論?
-
當他/她不明白時,會否發問?
-
他/她考試的答題技巧恰當嗎?
-
他/她能掌握一般的學習技巧嗎?
-
他/她能否自行完成課堂練習及家課?
d. 心理社交方面的評估
教師可參考以下問題,觀察學生的情緒及行為表現。若有特殊需要,可透過學校社工或學生輔導主任/教師轉介教育署心理輔導服務組接受進一步評估。
-
他/她有沒有朋友,或是被孤立?有沒有主動與同學交談?
-
他/她與家人的關係是否親密、和諧?
-
他/她接納自己的聽覺問題嗎?會否害怕讓人看見他/她佩戴助聽器?
-
他/她認為自己「可愛」、「有用」嗎?
-
遇到困難時,他/她有何反應?
-
他/她的情緒穩定嗎?懂得表達自己的感受嗎?
e. 其他方面的評估
關注學生的其他需要,例如:視覺受損、身體弱能等其他特殊教育需要;學生與家庭成員的相處,家庭經濟狀況等。
f. 能力水平
教師進行需要評估時,除了解學生現時的表現之外,亦需按學生的情況釐定行為表現標準,例如:每天上課時要佩戴助聽器。訂定學習計劃的目的,就是把學生的現有水平提升至所定的標準。當然,教師對學生的期望要適中,不宜太高或太低。
g. 學生的強弱項
在訂定學習目標前,除了解聽覺受損學生不足之處外,亦需發掘學生的長處,並鼓勵他們取長補短,積極發揮自己的潛質。例如有些學生寫作能力較弱,但在繪圖、藝術和設計方面別具天分,故可在進行小組專題作業時,讓這些學生發揮所長,為專題報告加上豐富的插圖和色彩。
在發掘聽覺受損學生的興趣及專長時,老師可參考 Howard Gardner(1999) 的多元智能理論。
h. 家長/學生的參與
教師在訂定及推行個別學習計劃的過程中,應盡量讓聽覺受損學生及其家長參與,除互相協作之外,也可從中進行家長教育及輔導。
i. 現有的服務
教育署聽覺服務組及聽覺受損兒童特殊學校現時已為就讀主流學校的聽覺受損學生提供不同的支援。
教師在落實計劃前,可先了解聽覺受損學生是否正接受其他校內或校外的服務,這些服務又是否有效地幫助學生達到某方面的目標。
教師亦可配合這些現有服務,加強學生的學習成效,亦可將輔導重點放在其他範疇。
j. 學習目標
綜合所得資料後,教師可為學生訂出長期和短期的輔導目標,並為各項目標訂定優先次序,例如:首先幫助學生建立社交關係和基本學習技巧,其後再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
學習目標應明確,宜設定一些可量度的標準,例如:兩個月內懂得讀、默和寫出100個新學的詞彙。
k. 聽覺方面的輔導
主要透過適當的座位安排及助聽儀器,減低言語接收的障礙。如懷疑學生的聽力有改變或需聽覺技術支援,可與聽覺服務組的有關同事聯絡。
l. 溝通方面的輔導
目的是透過一些基本的溝通策略,從課堂及日常接觸,改善學生的溝通技巧及表達能力。
m. 心理社交方面的輔導
教師可透過個別或小組輔導學生,幫助他們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和增強社交能力。另外,亦可安排一些有系統的活動,讓同學認識他們的困難及與他們相處的方法,最重要是建立一個兼容的校園氣氛。
n. 教育方面的輔導
除調節講授方式外,教師宜多運用一些視覺組織策略和學習技巧,幫助學生增強記憶力,並有效組織思維。由於聽力障礙令語言學習產生困難,加強學生的語文發展是幫助聽覺受損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範疇。
o. 其他方面的輔導
教師須按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適當輔導及支援服務,例如:轉介學生接受有關的社會福利服務,添置合適的教育自學軟件。
p. 檢討
經常留意學生的進展和需要,修訂個別學習計劃,或訂定新目標。
Howard Gardner 的八種多元智能:
1. 人際智能: 具自覺及覺他的能力,包括鑑貌辨色、控制及了解情緒(察覺和分辨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與人溝通時有適當應對及態度。
2. 博物自然: 能利用天然物料製造有用的東西,例如用植物編製衣飾,並喜歡搜集有關自然生態的資料。
3. 語言智能: 語文運用的能力(包括聽、寫、讀、講四方面)以及透過語言、文字吸收知識及表情達意的能力。
4. 數學智能: 包括數字及符號的運用、邏輯推理能力(即分類、推論、歸納、假設、檢定等能力)。
5. 空間智能: 掌握及表達視覺空間的能力,如運用點、線、面﹑立體形狀及色彩配搭進行創作。他們擅長在腦海中分析立體的影像。
6. 動覺智能: 善用肢體表達自己的能力(包括身體的協調、平衡、靈敏、力量、速度、彈性及觸覺等都有較佳的表現)。
7. 音樂智能: 對音樂的節奏、旋律、音調及音色非常敏感。在分辨、欣賞、表達及創作音樂方面的能力較強。
8. 內省智能: 指內心醒覺、自我了解及評價的能力,當中包括自控、自省、自律及表裏一致等能力。
本專題取材自香港教育統籌局 (2001)《融合教育之聽覺受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