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聽覺受損學童的溝通及社交能力?
前言:由於學生有聽覺障礙,以致他們與人溝通亦出現困難,連帶影響他們的社交能力。因此,改善他們的溝通和社交能力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以下是一些訓練的技巧。
如何改善聽覺受損學童的溝通及社交能力?
溝通是聽覺受損兒童在學習及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在溝通過程中,學生學會運用剩餘聽力去聆聽,以及表達自己的意見。主流學校可提供一個非常豐富的語言環境,讓聽覺受損學生有更多機會與其他同學交往和溝通,操練他們的言語接收及表達能力。
教師雖然不是專業言語治療師,但可透過與學生的交流或其他活動,協助他們發展語言表達能力。
1. 增進溝通能力
-
建立自信
對許多聽覺受損學生來說,要改善語言能力,並非易事,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感到被接納,讓他們知道即使他們表達的信息不清晰,甚至很難理解,老師仍願意耐心聆聽,了解他們的心聲,藉此增強他們表達自己的信心。當他們願意多講多聽,表達能力自然便會提高。
-
正確示範
當學生表達的信息不清晰時,例如將「星期三」說成「丁期擔」,教師可自然地向他示範正確讀音,讓他多聽幾遍,例如:「對,你星期三去旅行,我星期三也會與你們一起去旅行……那麼星期三見吧!」學生錯用詞彙時,教師也可即時示範及教導正確的詞彙。
-
鼓勵嘗試
可鼓勵學生跟隨教師的口形練習一兩遍,嘗試改善某些詞語的發音,但切忌採取機械式操練,或在平日溝通時,過份地糾正學生的錯處,因為這樣只會令學生越來越退縮,不敢表達自己。
-
修補及擴展
上課或交談時,教師可運用擴展句子這種技巧,幫助學生發展語言,例如:上課時教師可問學生中秋節有什麼節目,聽覺受損的學生可能說:「公園燈籠」教師便可回答:「對!在公園玩燈籠,你在公園玩什麼燈籠?」教師可運用這方式逐步帶領學生將句子擴展,豐富他們的語言。
-
留意反應
教師應避免經常使用「你聽到嗎?」或「你明白嗎?」等問題來查看聽覺受損學生接收信息的情況。「聽到」或「明白」這些答覆未必可反映真實情況。教師可留意學生的反應,包括面部表情,手勢等非言語表達方式掌握他們說話的真正意思。
另外,教師亦要留意自己的反應,若不明白他們說話時,可找一些熟悉他們的同學幫忙,或以書寫方法輔助溝通,盡量避免說「喂!你說什麼?」、或即時眉頭緊皺等反應,影響學生表達自己的信心。
-
學習活動
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和活動都可幫助學生發展語言,從中模仿其他同學的說話方式及發音。不過,教師需特別留意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有沒有困難,並在有需要時,盡快提供協助。
2. 加強社交的信心
1. 鼓勵參與課堂及課外活動
-
教師應鼓勵學生多參與課堂及課外活動,除可增加溝通機會,在自然環境中豐富語言經驗之餘,亦可幫助他們擴闊社交圈子、發掘他們的潛質。
-
教師可在他們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了解他們社交上的困難,並且即時教導他們待人處事的應有技巧和態度。
2. 溝通及社交技巧訓練
-
聽覺受損學生較難自然地掌握一些常用的社交技巧。教師可引導學生掌握應有的社會行為及在不同處境的一般用語(如在小賣部購買食物、在校務處借用電話)。
-
雖然他們的發音並非完全準確,但若能提醒學生說話時要態度友善、眼神專注、說話速度及音量恰當,別人便會較容易明白他們的說話,且樂於與他們相處。
-
教師亦可教授他們一些社交技巧,例如:
-
輪流作轉(Turn Taking);
-
與人相處的禮貌;
-
聆聽與應對的技巧;
-
引發及維持對話的技巧;
-
邀請與婉拒的技巧;
-
表達情緒的方法;
-
向同學解釋自己聽力情況的技巧等。
-
本專題取材自香港教育統籌局(2001)《融合教育之聽覺受損篇》。